別強迫孩子含淚學習/洪蘭
前幾天,在報紙上看到一篇讀者回響「我也當橡皮擦媽媽」,
大意說這個媽媽在孩子尚未上小學一年級之前,
每天晚上檢查功課,她一邊罵,一邊擦;
孩子一邊流淚,一邊重寫,每天擦了寫,
寫了擦,一直到工整為止。
孩子一到晚上就戰戰兢兢,很擔心寫的字會不過關;
這個媽媽「為了孩子好」,
不顧長輩及先生的求情,一 直繼續扮演嚴母角色。
幾個月以後終於看到了成果,功課拿到甲上,
親友稱讚,學校給獎狀。
這個母親寫得很得意,
我看了卻很不忍心,這個孩子真可憐,
這些苦其實是不必吃的,因為這不是他不肯好好寫,
而是他能力還做不到,
這個母親是強迫孩子去做一 件他做不到的事。
一個孩子如果已經知道每天晚上都要檢查功課,
而字寫得不整齊會被擦掉重寫,他就已經不敢亂寫了,
如果他已經好好寫了,寫出來的字還是不整齊時,
很可能是他的手臂小肌肉尚未成熟,
對筆的掌握、對力的操控還沒有發展完成,所以寫不好。
強迫一個尚未準備好寫字的孩子每天流淚去寫字,
是件很殘忍的事。
他後來字寫得好了,很可能跟他逐漸成熟有關,
因為孩子是一天天長大,身體一天天成熟,
成熟後自然就做得好,
所以小孩子的字跟大人的字一看就是不相同。
既然是身體成熟的關係而不是不盡心的關係,
我們何不退後一步,用鼓勵的方式,
獎勵他寫得工整而不是每天罰他重寫。
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嘗到念書的苦味,
他 的人生未免太可憐了。
雖說好習慣要從小養成,但也是要看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,
每個孩子不同,有人發育得早,有人發育得晚,
在孩子入學「前」就當起橡皮擦媽媽,絕對是太早,
教育部把小學作業簿的格子放大,
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入學時,手控制筆的小肌肉未成熟,
字會寫出格子,為了避免因此而被罰,所以把格子放大。
這篇文章讓我看到兩件事:
第一是我們學校對生理衛生的課教得太少,
大部分父母不知道自己大腦和身體發展的過程,
因此在判斷上會出錯,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標準,
忘記了每個孩子不同。
另一件事是臺灣的父母還是非常在意孩子的成績,
為了「甲上」可以讓孩子哭幾個月。
學校在二十一世紀
已經逐漸從死的知識傳授到思想的開發、
動機的引誘和紀律的培養,
尤其這個紀律是包括自我的要求及團隊的合作,
全世界的教育理念都在隨著時 代的進步而改變,
只有我們還在墨守成規,小孩子還在哭哭啼啼寫字。
認字、寫字是必要的,但字寫得好不好看,
說實在,不及他說得有沒有道理來得重要,
現在打字這麼方便,連手機都可以打字,
何不讓孩子多一些時間去讀一些他喜歡的書,
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呢?
成熟是件很奇妙的事,它是水到渠成,
時間到了自然會好,曾經有人先扶著雙胞胎的哥哥學走路,
結果哥哥果然比弟弟早了幾個禮拜會走,
但是當弟弟時間到,自己會走時,他走得跟哥哥一樣好,
絲毫沒有差別,
如果有不同,那是弟弟少吃了些苦,
因為哥哥膝蓋軟骨尚未發展成熟,
硬被拉起來走,腿痛,多流了些眼淚。
所以孩子的快樂健康成長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目標,
親友的稱讚與孩子的眼淚比起來,
前者的代價太高,
請不要「為了他好」強迫他去做他尚未成熟的技能。
國語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