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孩子學會「輸得起」?
媽媽帶著5歲的小騏到小表哥家拜訪,小表哥獻寶似的拿出最新的孔明棋遊戲,邀小騏一起玩。起初小騏興致勃勃,和小表哥又笑又跳的,沒料到,輸過幾回後,小騏的臉色愈來愈難看,開始雙唇緊閉、眼泛淚光,最後,他居然把整個玩具推倒,負氣地說:「這個遊戲一點都不好玩,我不要玩了啦!」
4、5歲開始,孩子漸漸能夠理解並喜愛競賽遊戲,生活中也會有愈來愈多競爭的機會,無論是孩子之間的一般小遊戲,或是團體的比賽,都有面對輸贏的時候。競爭的感覺很奇妙,當獲得勝利時,自然是興奮無比,而如果失敗了,不但心情低落,甚至連原本對遊戲的正面感覺也都不見了。或許從爸媽的角度來看,這不過是尋常的小遊戲、小比賽,自己根本也不要求孩子贏,為什麼孩子會這麼介意呢?
玩遊戲輸了時,孩子在想什麼?
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?難道他們不知道遊戲輸了並不丟臉、輸了還胡鬧才會讓人側目嗎?其實,孩子的反應很直接,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,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,就只是覺得輸了不開心而已。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,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,在面對挫折時,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,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。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,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,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,但已經因為失敗而心情低落的孩子,可能會更覺得受挫、難堪,甚至產生無法收拾的行為。
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?